【IFAS20周年·岁月叙事簿】李惟:芙蓉湖畔,学术之光起
时间:2025年09月23日 来源: 浏览:次
廿载岁月沉淀,厦大财会学脉绵延。在IFAS建院二十周年之际,我们开启【IFAS20周年·岁月叙事簿】专栏,邀请数位优秀校友、同仁,讲述与IFAS的独家故事,以回忆打捞时光长河里的珍贵片段 。从初创时的披荆斩棘,到如今的硕果盈枝,这些故事藏着青春的注脚、历史的温度,更有校友们奔赴各方仍坚守的“IFAS精神”。每一段回溯,都是一块拼图,拼贴出IFAS从萌芽到蓬勃的成长年轮;每一次讲述,都是一道光轨,铺就中国财会人奋进国际的前行之路。
李惟
IFAS 2012级硕士研究生,后于2020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。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助理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可持续发展、信息披露、实证公司金融等。
回望求学之路,其实我也并非一开始就立志走学术。选择IFAS最初的理由,说来还挺“朴素”:想学点财务会计,好找工作。不过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,厦门大学这块金字招牌不只是“响”,IFAS作为985高校中唯一的财务与会计创新基地,更是财会类高阶人才的聚集地,师资国际化、课程体系前沿,所以了解之后就毫不犹豫地报了。
在IFAS的学习过程让我印象深刻,课程全英文授课,老师们大多拥有海外名校背景,整套培养体系就像一场“本地化的留学体验”。更重要的是,我第一次意识到:原来“做学术”也是一条可以走得深远的职业道路。这在当时的我看来,是一次“从知道有这条路”到“想试试看”的启蒙。
当然,心态的转变也经历了一段过程。一开始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早点毕业找份工作。后来有机会在导师王荔红教授的指导下担任研究助理,开始接触真实的学术项目。学着写论文时,我发现原来研究问题这件事比我想象中更有意思。比如:企业为何要建立政治关联?不同公司的股价为何同涨同跌?股价又为何突然崩盘?我们可以凭直觉或者经验想出各种各样的解释,但如何使自己的解释有理论基础、又能被证实或者证伪,就需要多点系统性的思考。
与此同时,我也尝试过去企业实习,结果发现真实的职场节奏与氛围好像并不适合我。除了工作内容琐碎,更多是觉得缺乏自由。也正是在这段摸索的过程中,我开始认真思考学术是否能成为一种职业选择。虽然意识到这条路不轻松,不确定性高、投入周期长,当时也在两者之间犹豫挣扎过,但可能兴趣这事拦不住,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走了这条路,也很庆幸当时能得到老师们的指引。
我最想感谢的,是IFAS的老师。刚开始做研究助理时我几乎是“学术小白”,我的导师却始终包容、不厌其烦地指导我。写论文时,她逐字逐句地帮我修改,投出去被拒几次我有点灰心,她鼓励我说:“知名教授的论文平均也得被拒两次以上”,这句话简直一秒治愈。最终,我的毕业论文在她的指导下顺利发表。同时,财会院的其他老师们,通过各自的核心课程(如《财务会计》、《高级微观经济学》、《公司财务》、《研究方法》)和主持的学术讲座,为IFAS优良的求学环境贡献了他们的集体智慧,使得学生们得以博采众长、挖掘自身潜力。
IFAS带给我的,不只是知识与技能,更重要的是一种“多想一想”的思维方式。它教会我用更系统、更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经济现象,这种训练也帮助我在生活中更理性地判断问题。此外,经常性的课程展示和项目汇报,也锻炼了我的写作、表达与沟通能力,这使得我在做学术分享时能更加从容与自信。
如今,IFAS迎来20周年,我想说:二十年,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,对一个学院来说,正是风华正茂、蓄势待发的年纪。我非常幸运曾在这里求学、成长,也真诚祝愿IFAS越办越好,科研硕果累累,学子遍布全球。如果说一所学院的力量来自于人,那我相信,有这样一群热爱教育、热爱知识的老师和同学,IFAS未来一定大有可为!
最后,我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一句:不管将来是做学术还是做实务,都别怕迷茫。多去探索和尝试,在不断试错中找到热爱,有了热爱,就自然有了方向。
文:李惟
图:李惟